首页| 商业| 美人潭| 百闻| 饭局|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教育| 生活| 文娱| 政务| 贴吧| 开封| 洛阳| 南阳| 许昌| 信阳| 平顶山| 濮阳| 三门峡| 鹤壁| 安阳| 商丘| 新乡

杨缨个展学术研讨会于广东美术馆召开

发布时间:2019-08-08 14:20:41来源:

研讨会部分嘉宾和杨缨合影2019年5月10日,杨缨个展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召开。此次研讨会由《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尚辉主持,北京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余丁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策展人批评家杨卫,以及广东评论家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院长冯峰,广州美术艺术管理系系主任胡震,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齐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一瀚,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湧,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策展人与艺术家孙晓枫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参加了讨论。

左至右:杨缨,策展人王绍强,学术主持尚辉此次展览是广东美术馆对女性艺术家进行研究的一个重量级展览。杨缨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以第一名成绩被保送入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此后,杨缨去往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回国后于广东美术学院国画系继续读研。杨缨的作品在表达上是西式的,在精神上又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意蕴。她的作品在视觉上色彩鲜明,使人眼前一亮,在格局上又与她个人乃至一代人的生命状态相关联。研讨会上的评论家们纷纷对其作品表现出惊奇与惊叹,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研讨会现场(左至右):杨卫,徐虹,刘礼宾,翁剑青,余丁艺术技巧是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余丁院长肯定了杨缨作品中的艺术技巧。余丁院长认为,现在很多创作都在谈社会学问题,谈论艺术创作能否解决当下的问题,但审美、艺术的美感依然在艺术创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技术虽不是最重要的,但艺术和技巧性是艺术家需要具备的条件,高超的艺术技巧是艺术家创新或者与其它艺术家产生区别的最基本要求。而在杨缨的作品中,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在平面结构方面,杨缨在创作时习惯于用铅笔打轮廓,对结构、对区域进行分割,然后填充色彩。她在每一张绘画中都废了很大的心力,保证每一张创作构图的独特性。在平面基础上,杨缨作品中还体现着分层,她打破了只有写实作品才有3D表达的传统观念,在抽象作品中也运用纵深空间来营造画面整体意境。而这种纵深空间的表达不仅仅体现在色彩构成上,还体现在它穿透绢本表面的更深远的空间。杨缨在绢本上用水墨笔法来形成色彩,对西方油画的肌理进行补充,在光滑的平面上形成了色彩对立与肌理对立,使得色彩更加具有层次感。

《飘雪梦幻夜》作者:杨缨, 材质:绢本设色.尺寸:133cmX133cm (2018)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认为,杨缨画面中的自然性、偶然性是很让人感动的,多年的绘画让她有能力去控制画面,而在画面的流动性中,杨缨的个人色彩就彰显出来了。策展人、批评家杨卫也对此观点表达了认同,他认为杨缨绘画中的偶然性是由她的艺术理念所注定的,这种偶然性包含在必然性里面。杨缨将西方经验引入到传统语境里,用她的艺术理念构架了一个白日梦,一个艺术世界。不管是有意识流露,还是无意识控制,都在这个系统里产生。也正因如此,她的语言非常丰富。与中国传统绘画不同,杨缨把绚丽的颜色乃至于荧光色引入到绘画里面,并力图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光感,这种创作取向与她生活在广东地区很有关联。这些在传统绘画中所缺乏的因素在杨缨的作品中得到了极其强烈的表现,这种表现使得她的绘画跟传统在产生关联的同时又拉开了距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为丰富传统或丰富中国绘画叙事产生了可能性。

可爱女孩私房猫(之一) 杨缨(绢本设色)30X40cm(2009)杨缨的作品十分具有美感与创作性,能够让人有很多想象。她有两个刷新,一是刷新了我们对中国画、人物画的认识;二是刷新了中国绘画有关没骨绘画的技法。杨缨的创作中透露着西学色彩的微妙感与朦胧感,从技术上面更形成了新的表现方法。其色彩表现从西方印象派大师的绘画中吸取养分,但又完全转化成了自己的表现方法。她用彩墨、水性颜色来表现画面,在她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平面的处理,可以看到彩墨的奇趣。而美国留学的经历使得的她作品在边沿线和色彩关系的处理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撞彩撞粉,更透露出对空间和色彩的理解。杨缨的作品最妙的是以虚写实,这种实是通过她的认识来画的,点到为止,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很重要的一点。《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尚辉在研讨会上提及,作为杨之光爱女,杨缨虽未刻意学习父辈表现人物的方法,但她骨子里仍然在用中国艺术的精神进行创作。杨缨这一代人,对西学、对色彩的理解都是超过父辈的,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国精神,就是她这一代人新的创作。杨缨绘画中的写意性或表现性,已经从父辈的再现美学发展成为表现生命的一种美学。策展人、艺术家孙晓枫对此表达了强烈认同,在她看来,杨缨的作品中体现着一种材料策略。她的绘画方式非常西化,但对物质性的认知和文化属性与身份的认同,足以将它归拢到中国画的范畴。这也是由杨缨自身特定语境所决定的独特的绘画方式。

夏日小夜曲(之一)杨缨绢本设色.239X75cm.2018”一代人的梦幻

整个展厅充满了梦幻和超现实感知,展览“幻”起的非常恰当,英文既有梦幻的意思,又有浪漫或者精彩的含义,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一种梦幻超现实的感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余丁院长如是说道。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则用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表达阐释了杨缨作品给予她的触动:杨缨的画册设计突出蕾丝花边图案,给我们一种启示——她是想通过花边镂空的空隙,像树丛阳光穿透的空隙、水珠的反光、纱巾的透明去穿越大千世界,显示着“观看”过程的重要性。这不像全方位正面的舞台叙事,以情节结果为目的,讲究宏大磅礴。反而是她从边沿走来,慢慢地前行,一路仔细体验生命的细微和丰富,叙述的是心灵的故事,于是就这样走到舞台的中心,被这些感情的要素照亮。画中少女、阳光、清风、云彩和灿烂星空,借助文化的多元来构型,借助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空间叠层来叙述,为的是表达她所关注的生命的丰富性。人在不同时段和空间所留下的痕迹,就如千年文明流传积淀的珍宝,是人类缓慢但坚定地追求美和善良的决心,是持有——存在。

透明的风(局部)-杨缨(绢本设色)75cmX185cm.(2007)策展人批评家杨卫认为,杨缨的绘画跟这一代人的精神体验的融会贯通的。整个这一代艺术家,70、80、90年代甚至更年轻的艺术家,第一个显要特征就是关注自我,她们跟现实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梦幻,尽管她们在体验现实,但是也具有某种梦幻色彩,不像上一代艺术家跟现实紧密联系。这一代艺术家有着类似迷离、梦幻、疏离这样的经验,而我们没有这种价值判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不同,杨缨把这种经验、体验,通过她的语言、艺术,把她提炼并升华出来,而不是表现出来,这一点很重要。这一代艺术家的创作重点更多地在于升华、提升,她们把她们的经验通过艺术提升出来,这样的意识和理念,在某种意义上是传统精神的回归,在精神意义上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

望海之夏-杨缨(绢本设色)38X38cm《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尚辉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杨缨的作品既有美感,又具有学术意义。关于杨缨的作品,我们一方面强调她艺术语言的来临,另一方面,我们又更希望看到杨缨成长之间的关系。我们来自北京的批评家想从杨缨作品的美中看到社会性、文化学因素,想揭示美丽背后的深刻性。她美妙的少女般的情感,也许是优雅而冰冷的,但她在表现内心,这是一种自我,代表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外界如何与她无关,这就是杨缨想在她的梦幻当中要表达的精神境界。杨缨的作品在描绘自己,但更多的是描绘了一代人对青春的理想。

小夜曲(之二)—杨缨(绢本设色)30cmX40cm(2012)从“小我”到“大我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齐喆在会议上提到,如果说杨缨对中国美术界有所贡献,那么她的贡献恰恰在于她用一种非常个体化方式来呈现她的观察和她感兴趣的事。这种个体化表达,个人化呈现方式,体现在她对于绘画题材、绘画方式的选择,她观看人与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立的审美判断意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翁剑青认为,杨缨的创作有美术史的意识,但却不处于美术史创作的系统里。美术史意识体现在她拥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知识,也具有足够大的视野与格局,但她更想从自己的内心诉求出发去创作。表面上,她画的是一种少女视界,是小我,但她同样又把一切容纳到一个大视界,表现大我。在她的画面里,她个人她仅仅是时代缩影,具有某种普遍性和统摄性。她的画面的意境中有大我,有具有普遍性和城市经验的大世界,但又有小我甚至是私密的情感体验表现在里面。她没有去画城市,反而想要形成一种足够有话语权的自我,从而逃避现实。而真正走入到自己的内心之后,她就开始走向自然,走向生命内在的诉求,走向自我理想的视界。这其实在某些方面像中国文人的山水画,她画的是她内心的桃花源。她自在地凭着自己的生存经验,个人感知去进行创作。

望海之夏-杨缨(绢本设色)38X38cm如果艺术是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么个体化的艺术正是我们从生活中获取更真实的资源的通道。它是生长的,有生命的,剔除了空洞和僵硬,让我们感受更多具体细微。它丰富和增添了新的生命内涵;而艺术的现代转型就可以如江河流水,奔腾向前。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认为,我们对文化的当代性认识,可以从重新关注我们的身体开始。我们通过身体来感受外在世界,灵魂撕开自己让世界进入并与世界相拥,同时世界也有了灵魂的游动。我们说绘画是开放的,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开放的,绘画通过视觉形式向世界开放,世界通过视觉形式进入绘画之中。而杨缨的作品就是让我们感觉到外部世界的丰富性和艺术创造的无穷可能性。她熟练自如地驾驭着色彩对话,创造出可以游走的空间,让观者的神思和触觉无碍游动。观者可以根据呼吸与心跳,自由地掌握画中色彩和线条的节奏。杨缨的作品给予观者机会去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博大和精微。我们仿佛超脱的观者,不必投身于蓝天白云之中,同样能感受到天空的纯净和白云的飘逸,同样能感受到愉悦和欣喜。这种欣快的感觉在我看来是根植于人的本初之中的,是对生命的浸入式体验,包括从直接和旁观获得的一种超然物外、又不乏自我醒悟的意识。生命和艺术,更多时候就是两种不同海洋的海水交融,在交相融汇的过程中各自又保持自然的分界线……所以那些能够成为我们时代艺术典型,说出我们心中对生活的感受的艺术,才是活的存在的艺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对此观点表达了认同,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历史绵延,在杨缨的多年创作里面,基本上还是生命状态的一个思考和一个呈现,整个生命状态和作品逻辑的整合程度,今天已经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状态。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周湧也对此表达了赞同,他认为杨缨的格局够大,现在只是一个阶段,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可以挑战更高的高度。

摩纳哥的夏天-杨缨(绢本设色)40X40cm.(2007)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在会议中提到,杨缨给了我们一些模式上的启发,水墨、国画、人物国画、摹古、渲染、撞色撞粉,横向关于西方、非岭南画派、女性主义、色彩西方化因素,我们今天来说依然还是在我们所能掌握的知识体系上,对风格和风格的变化做出预测和定义。杨缨身上所凭借的两种变量关系,为未来我们对这种风格的变化,或者大数据之后的测量,提供了一种启发。广州美术艺术管理系系主任胡震对此表达了认同: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文化测量学的方法去进行测量的话,可能会对怎么评价艺术家,能够更加精准到位,能更加接近我对杨缨作品的理解。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黄一瀚表示,他参加了杨缨北京、广州两场座谈会,听到各位评论家对杨缨的展览做出了很多高度的评价,感到十分高兴。“幻. 鸥洋 杨缨 双个展”策展人王绍强也认为,杨缨在艺术上是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家,今天各位学者对杨缨的评价,也证明广东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与管理学院余丁则给予了杨缨极高的评价与期待。余丁院长表示,美术学院和整个当代艺术都需要一代新人,需要能够担当中国艺术界栋梁的一批艺术家,以前他不太了解杨缨,她在很多大展上太低调了。余丁院长认为做艺术不能太低调,要通过各种机会把自己的作品成语言体系地推出来。中国需要新一代能够担当中国艺术重任的艺术家,他希望杨缨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中国艺术的栋梁。(文字整理、编辑/郭荣荣)

0

图说天下

最新消息

头条推荐

热门点击排行

图片报道